人民日报:政府性融资担保撬动资金流向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等领域
发布时间: 2022-02-08 来源:人民日报
《人民日报》于 2022年1月22日在要闻第2版刊发《政府性融资担保撬动资金流向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等领域——扶小助农,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(经济新方位·中小微企业发展)》文章,对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,对发挥的功能作用给予了肯定。涉及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内容如下:
畅通融资担保链条,放大财政资金杠杆
2018年,财政部出资并联合有关金融机构设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。由这一担保基金牵头建立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硕果累累。截至2021年底,该基金体系内市县级担保机构达1203家,覆盖25个省(区、市)、5个计划单列市的2136个县区,形成了“国家—省—地市三级联动”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。
截至2021年末,融担基金累计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14631.53亿元,服务各类市场主体118.10万户。2021年支小支农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达7449.76亿元,单户500万元及以下支小支农业务规模达到4570.01亿元,规模占比分别为98.78%、60.59%,较国家政策要求分别高出18.78、10.59个百分点。
一条条从中央到县市的担保、再担保链条畅通,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,激活小微、“三农”金融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完善政策支持环境,创新支小支农产品
近年来,我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“边干边建”,逐步完善制度政策框架,不断推出新模式、新产品和新服务。
2019年,国办印发《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发展的指导意见》;2020年,财政部印发《政府性融资担保、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指引》等多个文件,银保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出通知,明确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细则。一系列制度政策密集出台,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。
首先,央地高效贯通。在由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牵头建成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内,国家、省、市多级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无缝对接。有了自上而下的支持,各级担保机构就有底气扩大业务规模、减费让利。2021年前三季度,国家融资担保体系内再担保合作业务平均担保费率已降至每年0.82%,已实现政策要求的“逐步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%以下”目标。同时,融担基金还引导体系内机构取消资产抵(质)押反担保措施,对疫情期间到期不能还款的,只要银行续贷、展期,就无条件给予自动担保再担保。
其次,银担充分联动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开展“总对总”合作,提高银行支农支小的积极性。各地“总对总”批量担保业务规模已超过300亿元,较好发挥了政府性融资担保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作用。
(记者:曲哲涵)
(相关链接详见: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22-01/22/nw.D110000renmrb_20220122_1-02.htm)
相关新闻
2024.11/28
2023.09/05
2022.07/14
2022.02/08
2022.02/08